久祎

最有魅力的不过人的个性。

主号史圈,龟速更新。
子博楼诚。
“只要能相聚,自然哪里都好。”

曹丕与他的看透

曾与朋友一起讨论的成果。

其实我并不真正爱曹丕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确实非常迷人。



正文:


曹丕的终制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:自古及今,未有不亡之国,亦无不掘之墓也。

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真是通达之人的通达之语,但我不觉得他是通达,他倒是看起来看得很开,清醒而节制,真诚而质朴,什么大实话都往外说。可是,这哪里是一种大彻大悟的通达的看透,这是多么绝望的看透啊,更何况这家伙还是一个开国之君。

苏轼是真通透,真的知道死就是死,然而活着是活着。曹丕他爹曹操心中也有一种纠结,但最终他仍是清醒地意识到,虽沉恨于世间,又何尝能抛,故而有一种豪气的感觉。然而曹操身上那一点纠结的基因全部翻倍地传给了曹丕,那种乐观旷达却几乎都没让他捞去。

曹丕是纠结的,虽然努力在快乐着,努力地往潇洒的路子上走,但内心仍然焦虑,非常的别扭。有些人的焦虑和纠结,来源于内心高洁的理想和外界的差距,比如屈原这种。这种纠结是针对外界,对于内心是无异议的。但曹丕这种,是对个人追求的悲观和迷茫:我想赢,但我又害怕失败;觉得没有前路,但我还是想努力……可是努力有什么用呢?不管,我必须要努力——这样来来回回。内心本身就是纠结且不明朗的。

他整个人都是一种浓浓的“求不得”。

看他的诗集,就能感觉跟曹植的风格完全不一样。同样是怨妇诗,曹植总能委屈的理直气壮,是发泄情绪;而曹丕总是含蓄的,真正的哀伤出来的。换句话说,曹植的埋怨对象是对方,而曹丕,最后总会把埋怨的对象转回自己身上。

他会努力争取爱,但他不信自己配得到。其实蛮多人都是这样的……尤其不是长子和幺子的话,会和兄弟姊妹竞争母爱,但母亲一般不会把爱更多的给次子,所以他们争取的愿望就非常强烈,但内心又总觉得,无论怎样,我也不会赢。所以就算长大后真的赢了,他们内心也是不信的,有巨大的荒谬感,从而导致无法好好享受自己的成果。

他提出“文章乃经国之大事,不朽之伟业”,好的,我在后世留名就好了。可一旦人考虑到要留名后世,其实是对自己的现状放弃了,因为我已经对“证明自己存在感”这种事绝望。诺曼·布朗有一句话说:“鬼的理想才是被人看见,死人的渴望才是被铭记。”很有存在感、很自信、很爱人生的人,是不需要寄托名声的。

再回到一开始提到的终制。他最后已然放弃了后世留名,开始不断提醒自己年寿不永,国无不亡;他最后自嘲预言的八十岁其实是日夜兼算……如此种种的自我安慰,透露出的其实是对死亡的恐惧,然而他又努力不想让自己输得太难看,他要拼命撑起自己可怜的自信(或者是自卑)去嘲讽死亡——你看,我早就知道了,你吓不到我。真的。

他该是看透了——但这是多么的苍白和绝望。


他最后回头,朝着世俗红尘惨淡一笑。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

他走了,不带走一粒沙。


评论(31)

热度(738)

  1. 共46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久祎 | Powered by LOFTER